生命之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生命之光
古DNA“开口”讲述5000年来新疆人群的“混血史”
发布时间:2022-04-02     作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在历史的长河里,新疆古人群有着怎样的“混血史”?他们的交流融合对今人产生了哪些影响?借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4月1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科研人员关于新疆人群古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他们成功获取、测序了201例新疆古代人类的基因组,让古DNA“开口”讲述了新疆5000年以来古人群的遗传演化与“混血”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亚欧大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之地。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的古基因组研究,被选为《科学》的亮点论文。”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强调。

image.png

青铜时代早期新疆西北部人群就与周边人群混血

位于我国西北部的新疆,是联结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公元前2世纪末以来,新疆成为亚欧大陆东西部文化传播、经济贸易以及人群交流的桥梁。

实际上,不同族群和文化在新疆的融合交流更为久远。这些在新疆交融的文化吸引了广大考古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极大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关于新疆地区早期人群来源和“混血”的假说。

然而,“目前新疆发现的考古学证据非常复杂,弄清楚这些问题,古DNA技术是个有效手段。”付巧妹表示。

研究人员发现,5000年-3500年前的新疆青铜时代早期人群,既含有塔里木盆地本地人群成分,也和周边的人群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如亚欧草原人群、中亚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明区(BMAC)人群以及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等。

同时,在新疆北部,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几乎只含有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成分的个体,说明在这个时期,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可能已经在新疆广泛流动了。

“从这些结果来看,当时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亚欧草原人群、BMAC人群和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进入新疆地区,与当地的塔里木盆地本地居民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古代人群。”付巧妹解释。

铁器时代新疆人群的东亚人群成分增加

在铁器时代早期,与巴泽雷克(Pazyryk)和塔加尔(Tagar)文化有关的人群、塞人(Saka)、大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在新疆及其周边兴起和活跃,新疆及其周边的人群流动也将欧亚东西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东亚人群成分的增加是铁器时代新疆人群的最大的特点。”付巧妹强调,从新疆的不同地域上来看,这些东亚人群成分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高的趋势。

这说明东亚有关的遗传成分在铁器时代大量流入新疆,导致越靠近新疆东部东亚人群成分比例越高。

不仅如此,此时新疆人群中的东亚成分的多样性也增加了。除了古东亚和北亚混合的沙曼卡人(Shamanka)的遗传成分外,他们还含有来自东亚大陆的多个人群成分。

付巧妹表示,从铁器时代延续到历史时期,新疆人群的遗传成分将东亚人群、中亚人群和草原人群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几千年以来,尽管新疆地区的文化不断演变,但铁器时代形成的遗传成分绵延至今,我们在现今新疆人群中仍能看到类似的遗传成分。

新疆是一个吸纳多元文化的熔炉

与此同时,付巧妹团队还首次开展了古代新疆人群的表型研究。

研究发现,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历史时期,新疆大部分居民都是深棕色或者黑色的头发和棕色的眼睛。在铁器时代,伴随着青铜时代亚欧草原安德罗诺沃(Andronovo)人群成分的出现和增加,此时新疆西北部少量个体的肤色和发色较浅。

此外,研究还发现,新疆塔里木盆地小河遗址两例铁器时代较早期个体仍拥有深棕色或者黑色的头发以及深色的皮肤,而一例青铜时代中晚期个体的肤色则介于深浅之间。

传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常常难以直接体现人群血缘演化和交流的历史细节。该研究通过将考古学与遗传学深度融合,对新疆早期居民的来源以及近5000年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人群的演化交流历史进行了深度研究,揭示出早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亚欧大陆东西部人群就已在新疆交流与融合。

最令人惊叹的是,尽管经历了超过5000年的人群往来、文化交融,但在一定程度上,新疆人群在遗传上是连续融合。“也就是说,在这个不同人群交会的十字路口,新疆成了一个吸纳多元文化的熔炉,各个人群和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延续了几千年。”付巧妹解释说。


(文中图片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提供)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