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成长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 | 别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压力最大的人
发布时间:2022-04-02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   分享到:

抑郁症是什么?一直“阳光自信”的孩子,为什么忽然就抑郁了?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为什么还会抑郁/自杀?这些问题困扰着一些家长,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罗温·艾金森,著名的“憨豆先生”,令全世界观众捧腹大笑的英国喜剧演员,但他却对记者说,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其实可以看出来,我是个蛮严肃的人,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拍喜剧片,对我来说,压力很大,我会担心很多事情,担心表情过度,担心笑点不够。是的,我是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不是个好东西,它像一种病,会给我带来很多麻烦,包括抑郁。

相比从前,如今的孩子们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诱惑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与迷茫,以至于出现抑郁、焦虑、休学、自残、自杀等种种问题。

在长沙市第九医院,经常有家长问:“医生,我孩子明明活泼开朗,他怎么忽然就抑郁了? ”“孩子伤害自己怎么办?”“我到底应该怎么做?”针对这些困惑,该医院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及时发觉孩子的抑郁情绪。

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并细心观察是否出现这些情况:常常感到悲伤,绝望或烦躁;兴趣下降-不想做曾经喜欢做或有趣的事情;自我伤害-割手臂、掐自己、捶墙、撞头等,很多孩子的自残都是在衣物可以遮蔽的地方,父母不易发现;饮食变化-比平时明显多吃或少吃;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易惊醒、多作噩梦或整天睡不醒;体力变化-感到疲倦、呆滞或紧张不安;学习改变-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完成作业困难、考试成绩下降;自我批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社交退缩-自我隔离,不愿与朋友来往,整天上网/打游戏等。

2. 了解青少年自杀的高危因素和外在表现。

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轻生想法,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高危因素和外在表现:家族近亲自杀史;以前有自杀未遂或自残行为;常常说到死亡这个词;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强烈的孤独感和缺乏支持,爱和关怀;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负面认同;容易冲动,烦躁的性格;缺乏处理真实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

3. 取得信任,耐心倾听,帮助孩子。

家长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心情不好、遇到挫折时,他是不会和“没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家长交流或口头承认的。有些家长会责怪孩子 “太懒、不争气、太软弱、不坚强”,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不仅不愿意交流,甚至可能去虚拟世界中寻找“朋友”帮助,因为他们觉得父母虽然“爱”他们,但不会明白和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感受。

耐心倾听,帮助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孩子非常敏感,当他们信任一个人时,会把心里的很多想法说出来,并且时常伴有情绪化的表达,比如焦躁不安、崩溃大哭等,许多人承受不住这种负面情绪,会逐渐远离抑郁症患者。

作为父母,要想真正帮助自己的孩子,则需要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同时保持对他们生活的尊重和带有尺度的参与。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当负面情绪来临时,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并选择多种减压方式来调整心态,照顾自己。

如果孩子成绩下降,不参与社会活动或出现行为问题,切记不能用训斥甚至打骂来“教育”孩子,及时与学校教师交流,对孩子多些包容,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预期。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有不对的苗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刨根问底,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当然包括孩子。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说话的语气和分享意愿。避免批评,苛刻的言语或不耐烦。

对去异地上学的孩子,需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和家庭支持与爱仍然存在,哪怕距离很远。以各种方式,尤其是他们喜欢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微博等与他们保持联系,注意观察他们的语气、说话的内容、表情等。

父母学会分享年轻时的奋斗经历。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和难题时,告诉孩子你们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会让你的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理解,从而加深信任感。但切忌用自己“不同时代的经历”来渺视他们的努力,提出过高、不合时代、不符合孩子自身情况的要求。

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独自一人;不要刻意弱化他们的感受,哪怕看似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不要总认为他们只是寻求你的关注,孩子的每个言行都应万分重视;一定要向孩子清楚的传递一个信念:他们不是负担,也不是懦弱的孩子;鼓励他们勇于寻求帮助。

让孩子感受到真心和无条件的爱与包容,这是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最大力量!

(供稿单位:长沙市第九医院)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