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点睛】据说,颐和园中的买卖街原型为苏州的山塘街,位于园中万寿山后,因此最早称为万寿买卖街。
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园,必走过一座三孔石桥,桥下是苏州街, 说起这条街便要提到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清漪园是乾隆时期的叫法,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才改称颐和园。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便被江南美景所迷,那六下江南,也有说是八下,是不是“假公济私”只为一消对江南的思念?那会江山都是他的所以也没有假公济私一说了,反正,他就是太迷恋江南风光了,既然身在北方不能天天生活在江南,那没关系,咱在京城造一个“江南”!于是在西山玉泉山一带,有了三山五园的格局,清漪园于1750年开始建造,乾隆作为总设计师,那是相当的重视了,并组建了当时最顶尖的团队进行施工。
有了江南园林,自然不能少了乾隆喜欢的江南街肆店铺那热闹场景,于是在皇家园囿内便有了三处著名的买卖街市,一是圆明园同乐园买卖街;二是清漪园后河买卖街;三是从现在三环边上中关村附近的"苏州街"。
据说,颐和园中的买卖街原型为苏州的山塘街,位于园中万寿山后,因此最早称为万寿买卖街。全长约270米,建筑布局摹仿了浙东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的形式,以后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曲折蜿蜒的湖岸上,60余座200余间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
其实,这里只是乾隆爷设计的江南风的情景式、互动式、沉浸式的娱乐项目,仅仅是在乾隆爷一家来园内游玩时才会开市,街市的商人顾客均由太监、宫女们角色扮演。即便仅仅是模仿,但对于建筑设计到商铺设置,都是非常讲究江南的原汁原味。
据清宫档案《内务府黄册》中不完全记载:买卖街上建有楼房10余座,牌楼至少6座、牌坊15座。街面商铺林立,通裕号、泰来号、六和号、恒升号、可源号、芳雅斋、集锦楼、辐揍号、丰和号、经纬号、履祥斋、细香铺、云翰斋等等,经营的种类有履祥斋鞋、经纬号绸布、吐云号烟草、云翰斋文房四宝、怡古斋文玩、品泉斋茶馆、芳雅斋是酒楼,五行八作几乎是样样齐全,当然,鞋靴、果菜等商品木制道具。
1860年(咸丰十年),买卖街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焚毁。到了1886年(光绪十二年),乾隆时期的清漪园已叫颐和园,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也曾绘制图样拟修建但最终并未实施。
一直到1983年,以恢复清漪园时景观为目的,并查勘遗址地基尺寸,拟出初步方案,先在三孔石桥东西、原买卖街东西界之一半范围内,重建铺面房90间,完全仿民间建筑,青瓦白墙,褐色门窗,不加彩画,但保持牌楼、牌坊、拍子等。重建绘芳堂,按照园林建筑油饰彩画。
1986年,研讨重建苏州街工程设计厂重建工程包括苏州街、绘芳堂、金粟山、嘉荫轩。 1986年10月15日,由颐和园管理处规划,清华大学设计的后湖买卖街复建工程正式开工,全部工程用了4年。1990年9月16日对外开放。
立冬后的京城,依然是深秋的景色一片,苏州街上几株枫树点燃了这条宁静的水街,游客三三两两穿梭在狭窄的岸边,河水轻漾,楼阁倒映,落叶沉浮,流水并不能倒流,时光更不能,当走过每一间店铺,看身着仿古服饰的店员,总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画舫在水中晃晃悠悠,从街的这头到那头,一瞬间,似乎来到乾隆时代的京城江南岸。
这条堪称是中国古代“宫市”孤品的苏州街,仿佛穿越历史而来,在今天的阳光下,依然演绎着两百多年前的故事,而我们竟然做了一会是街市中人。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