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生态日
最近这几年新闻里频频出现的碳中和、碳达峰、净零排放、气候中立等词汇,在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这是距离我们普通老百姓很遥远的事,或者说是一件很超前的事情,后来了解的多了,才理解为什么这个话题能成为近年全球关注的焦点,并已经开始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不仅是眼前的危机,更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碳中和目标只与二氧化碳有关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现在的气候危机很大原因是人类工业革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了地球暖化升温,如果不阻止地球升温超过工业革命前1.5摄氏度到2摄氏度之内,地球很可能在2100年就不宜人类居住。二氧化碳是对环境威胁最大的温室气体,不但因为排放大,并且它在大气中会存在数百年以上;另一类生命期限长的温室气体是一氧化二氮,寿命也超过100年。也因此,大多数企业或组织都把二氧化碳作为优先要减除的温室气体。要阻止地球持续升温,一大关键就是在2050年以前,全球碳排放要降回2005年的水平。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因为造成地球暖化的温室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还有甲烷等等,要逆转气候危机光是减碳还不够,必须是要减少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净零排放”指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接近零值。
如果一个企业或组织清除的二氧化碳远超过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会达到碳负排放的效果。
那么,气候中立是什么?当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活动对气候系统没有产生净影响时,就是气候中立。在气候中立的定义中,还必须考虑区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应,例如辐射效应(比如来自飞机凝结轨迹的辐射效应)。
总而言之,碳中和目标只与二氧化碳有关,而“净零”目标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气候中立”目标也考虑其他影响,如辐射效应。
企业需加强温室气体管理
净零、碳负排、碳中和、气候中立等等,都是用来设定相关控制气候行动的目标相关词汇。对大多数企业或者组织来说,这些名词的意义可能很接近,进一步分析这些名词的不同定义,就可以看出对企业或组织的不同要求与使命。
要达到以上这些气候目标,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属的企业或组织每年排放多少温室气体,有哪些营运或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要针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碳足迹盘查,包括营运过程、生产制造。企业推动温室气体管理包括盘查、认知、申报、减量、交易及永续经营。盘查之后,就要针对各种温室气体产生的状态去分析,可以减少的就减少,不能减少的就替换。例如在用电部分,节电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但人类文明不可能不用电,因此就可以透过改变能源结构,大量采用再生能源替代燃煤或燃气发电,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的2060年“碳中和”路径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第一阶段2020年至2030年,主要目标为碳排放达峰。在2030年达峰目标的基本任务下,主要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继续推进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倡导节能(提高工业和居民的能源使用效率)和引导消费者行为。
第二阶段2030年至2045年,主要目标为快速降低碳排放。达峰后的主要减排途径转为可再生能源为主,大面积完成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同时完成第一产业的减排改造,以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为辅的过程。
第三阶段2045年至2060年,主要目标为深度脱碳、参与碳汇、完成“碳中和”目标。深度脱碳到完成“碳中和”目标期间,工业、发电端、交通和居民侧的高效、清洁利用潜力基本开发完毕,此时应当考虑碳汇技术,以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负排放技术为主。
40年内达到“碳中和”对中国经济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由于新能源起步较晚而存在后发优势,随着深度减排的到来,相信这也是一次机遇,不少领域中国将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