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文明薪火
山西高平定林寺:跨越千年的古建筑群
发布时间:2021-11-16     作者:桑莉媛   来源:晋城学习平台   分享到:

image.png

image.png

高平定林寺坐落于山西省高平市区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这里山明水秀、林密云悠,定林寺就安卧在三面环山的山坳里,南面有一条山谷,谷中清泉汩汩,真是一方远离尘嚣的净土。2001年5月26日,定林寺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高平22处“国保单位”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古建寺院。

image.png

定林寺原名“永德寺”,后因寺内有定林泉,改名“定林寺”。创建年代不详,至迟在唐代已有此寺,后唐长兴年间(930年—933年)、宋雍熙年间(984年—987年)、金皇统八年(1148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元延祐四年(1317年)及明、清历代均有修缮。整体为四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在主体建筑两侧,还建有钟鼓楼、廊庑、偏院和亭阁等,现存山门、雷音殿、东西配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明清遗留,是一处集元明清多元风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定林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殿阁楼亭,高低错落,与古树名木、青山绿水相掩映,十分清幽宁静。

image.png

慕名而来的游人,总是被定林寺高耸巍峨的山门吸引。定林寺山门面阔三间,是一座重檐九脊的复合式两层阁楼建筑,底层砖砌,二层为木构。阁内底层为寺庙正门,二层塑四大天王,所以山门又名“天王殿”。天王殿门前有抱厦,形成了“明三层暗两层”的结构,三层高低错落的滴水檐,檐角高挑,样式独特。天王殿与东西两边三层高的钟楼、鼓楼一字并肩,上下形成了五层屋檐,气势磅礴,堪称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精品。

image.png

由东掖门进入寺院,院内正中砌有正方形台基,台基之上,便是定林寺的雷音殿。殿身月台前立有石雕八角形经幢两座,均高4.30米,一为弥勒出生宝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造,一为北宋雍熙二年(985年)造,经幢上刻有经文,是宋代石刻经幢的艺术珍品。雷音殿平面呈正方形,斗拱精巧,前后明间开门,筒板布瓦盖顶,琉璃脊饰是金代琉璃制品的佳作,金碧辉煌,是定林寺现存古建筑的精华。2007年7月对雷音殿落架大修时,文物工作者发现木质结构主要为元代遗作,局部使用了年代更早的建筑构件。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宋辽金建筑与明清建筑的过渡时期。元代木构建筑技术,一方面沿用传统规则的结构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减柱和移柱的“大额”结构,风格多以粗犷大气为主,给后人产生元代建筑大部分简单粗糙的印象。然而,作为元代建筑的定林寺雷音殿却显得小巧玲珑。雷音殿单檐九脊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柱础石与地平,柱子为石质,平面呈方形。柱头用阑额、普拍枋,施五铺作斗拱,由于建筑间架较小故无补间铺作。

image.png

image.png

雷音殿后地势逐渐升高,三佛殿今不存,只剩基址。善法堂、罗汉堂分列其后,为崖壁上的石砌修行洞,内部各有一股泉水流出,僧人镌石“止涓”“问津”为名,如今只剩西边的泉水涓涓有声,清澈甘美,终年不涸,人称“定林泉”。从“善法”“罗汉”二堂间陡峭的石阶攀援而上,是名为“最上乘”的一个别致小院,北为七佛殿,东西为楼阁,院内两侧耸峙二亭,登高远眺,山水楼阁之胜,尽收眼底。

image.png

image.png

定林寺是一座适合禅修的佛寺,这里不仅有楼阁式山门、精巧的雷音殿、精美的石经幢,还有种种奇花异树。七佛殿前有两株小叶梧桐树,花香浓郁;寺院东侧禅堂偏院内有两株木瓜树,瓜熟之时香气扑鼻,还有两株千年牡丹,花开时节雍容华贵。僧人素食的习俗,使其更依赖于食用蔬菜瓜果,唐宋以来的佛教教义明文提倡园圃种植。僧人参禅念佛之余,热衷栽花种树,不仅改善了生活,还美化了环境。园圃种植的兴起,激发了僧人引进、试验新品种的热忱,金代法兴大和尚从洛阳移回了牡丹,清代南方高僧不远千里带来了小叶梧桐树、木瓜树,寺后山坡上2000余株白皮松是清乾隆年间僧俗为改善环境而栽植,如今已郁郁成林。这黄河以北地区不常见的千年牡丹与生于长江以南的木瓜树、小叶梧桐树不仅是定林寺享誉南北的见证,也成为唐代以来农禅文化的写照。


(本文图片由中共高平市委宣传部提供)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