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生物世界
狮子鱼:海底的“京剧演员”
发布时间:2021-10-14     作者:陈炜婷 吕向立   来源:i自然   分享到:

蓑鲉,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鲉形目鲉科,俗称狮子鱼,主要生活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是近年来流行的海洋观赏鱼类。它们色彩鲜艳、造型奇特,其突出特征是具有红色、白色或黑色条纹等明显的警告色、艳丽的胸鳍和可分泌毒液的鳍条。当狮子鱼在海中游弋和觅食时,其宽大的羽状胸鳍和延长的背鳍会悠闲地摆动,就像京剧中武生背上插着的护旗,威风凛凛,潇洒优美。

我国常见的狮子鱼有双眼斑短鳍蓑鲉、花斑短鳍蓑鲉、触角蓑鲉、辐纹蓑鲉、魔鬼蓑鲉等。

image.png

双眼斑短鳍蓑鲉

image.png

花斑短鳍蓑鲉

image.png

触角蓑鲉

image.png

辐纹蓑鲉

image.png

魔鬼蓑鲉

形态与生活习性

狮子鱼身长5厘米至45厘米,重25克至1300克,可以活5年到15年,主要捕食小鱼和甲壳动物。狮子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可以在多种盐度、温度和深度的海域中生活,在珊瑚礁、潟湖、岩石基底中都能找到,有时在水质浑浊的近海和港口地区,也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狮子鱼白天多游弋于水底或躲避于礁石背面,晚上则化身技术高超的猎人,在接近猎物时,它们会喷射水流,达到迷惑猎物、使猎物迷失方向的目的,同时,它们摆动的胸鳍好似一个屏障,限制猎物活动,将其赶到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此外,狮子鱼还会用身体两边专门的肌肉来准确控制自己在水体中的位置,从而更好地攻击猎物,然后展开胸鳍吞下猎物。另外,狮子鱼喷射的水流还会改变猎物的行动方向,使小鱼被迫转向狮子鱼,成为猎物,从而提高狮子鱼的捕食效率。

海底“毒王

狮子鱼的毒性在海洋毒性鱼类中是数一数二的,无论对海中鱼类还是人类都具有威胁。除了海鳗、部分石斑鱼和鲨鱼等鱼类会捕食狮子鱼,成年的狮子鱼鲜有天敌,这与它们身上的毒刺密不可分。狮子鱼的背鳍、胸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都带有毒腺,鳍条尖端还带有毒针,当鳍条展开,捕食者就无法轻易靠近。当狮子鱼感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先向后退,做好进攻的准备,当受到侵犯时,便将毒刺蜇进来犯者的体内,位于毒刺根部的毒囊受到挤压后就会通过毒刺释放毒液,对侵犯者造成伤害。然而,再强大的生物也有弱点,由于狮子鱼的腹部没有棘刺保护,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它们在休息时,习惯于栖息在礁石阴暗处,用腹部的吸盘将自己贴在岩壁上,以求自保。

当人类不小心被狮子鱼的毒刺蜇到,伤口会出现肿胀并伴有剧痛,同时还可能产生恶心、呕吐、发烧、呼吸困难、抽搐等反应,对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狮子鱼的毒液一般不致命,但对于幼儿、老人、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或对狮子鱼毒液过敏的人来说,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四肢暂时性瘫痪、心力衰竭等,对严重过敏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在被狮子鱼毒刺蜇到后应尽快就医,若未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后遗症。


图片来源:《南沙群岛珊瑚礁鱼类图鉴》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