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生物世界
“高山勇士”羚牛
发布时间:2021-09-10     作者:张梅 赵海涛   来源:陕西学习平台   分享到:

在秦岭山脉的主脊地带,活跃着一群长着羊脸羊胡子、体形高大,看起来似牛非牛似羊非羊的动物——羚牛。

image.png

秦岭羚牛 吴康 摄

光听它既有“羚”又有“牛”的名字,就知道肯定来头不简单。当你看到它,会被它“四不像”的外形所迷惑——头像羊、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性情如牛,叫声似羊。事实上,在分类学上,羚牛属于牛科羊亚科,介于牛和羊之间。世界上共有4个亚种,即秦岭羚牛、四川羚牛、高黎贡羚牛、不丹羚牛。羚牛与大熊猫、金丝猴并称我国高山林型的三大珍贵动物。

秦岭羚牛是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也被称为“金毛扭角羚”,当地人又叫它“白羊”或是“羊子”。雄性和雌性羚牛均有较短的角,角呈扭曲状故曰“扭角”,又因体形壮硕如牛,面部长相似羊,加之成年雄性羚牛毛色多为黄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所以得名“金毛扭角羚”。其实羚牛的扭角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当羚牛还是幼年的时候,头顶的角是笔直且向后倾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双角开始扭转。

秦岭羚牛主要分布在沿秦岭主脊海拔1500米至3600米之间,在陕西主要分布于太白县、宁陕县、佛坪县、周至县、洋县、柞水县等区域。它们主要栖息在高山或亚高山区域2200米至28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针叶林两个林带之中。

羚牛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性。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季节变化,哪里有食物就在哪里采食:初春至初夏,它们常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谷中采食禾本科、百合科等的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一些灌木的嫩枝幼叶;随着夏季气温升高,羚牛逐渐上迁至高海拔地带,采食含有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然后进入林荫以避烈日;秋季树叶开始凋落时,羚牛又会逐步下迁至低海拔地带,采食各种植物的籽实;冬季草木凋零,它们进入向阳的山地,主食秦岭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并利用阳光取暖。它们拥有两个长而粗壮的前肢、两条短而弯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这些特点都使它们能够适应高山攀爬生活。

除少数的独牛个体外,秦岭羚牛在一年四季中都过着集群生活,有3只至10只的小群,也偶有近百只规模的大群。秦岭羚牛种群的结构一般由少数雄牛、数量较多的雌牛及幼仔,还有一些亚成体组成。有研究发现,秦岭羚牛种群的分离和重组是经常发生的现象。除了由雌性羚牛及所生幼仔组成的母仔家群外,其他类型的家群、混合群和社群的成员都不稳定。

类似羚牛群体在短期内数量和组成发生改变的现象在其他牛科动物中也很常见,如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牛和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的非洲水牛,群体大小和类型也经常发生变化。科学家对美国野牛种群社群结构的研究发现,其群体脆弱易变,群体的成员频繁地变化,特别是在与其他种群相遇时更是如此。

科学家还进一步证明野牛群体的变化还与其行为(如发情与产仔)和不同群体的活动范围重叠有关。对于羚牛物种而言,繁殖期的雄性羚牛可能是群体中的不稳定因素;亚成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年龄变化而改变所在群体,也是羚牛群体变化的一个原因。

秦岭羚牛群体的变化还与其反捕食的策略有关。秦岭羚牛每年为获得食物都要沿山脊或沟谷进行两次上下的迁移。因山势起伏和地形的变化,在迁移中遭遇天敌的机会远大于它们林中采食和休息时。因此,羚牛在迁移中多集成10只至30只包括成体、亚成体、幼仔的社群。集群不仅可以提高提前发现天敌的机会,还可以在遇到天敌时采取分群逃跑的方式降低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同时还可以为群中的幼仔提供较好的保护。

羚牛群在觅食或其他活动时,往往会有“哨牛”负责警戒。“哨牛”多站在高处,对于轻微的风吹草动也会注意倾听,一旦发现敌害,则会发出连续的喷鼻声或突发性动作,其他成员听到“警报”,会随时准备逃跑。羚牛的逃跑速度和攀爬能力极强,3米至4米高的崖壁也能一跃而上。羚牛也具有集体防御的习性,休息时常常围成圆圈,壮年羚牛在外围,其角向外侧,幼仔和少数母体在中央,受到保护。

在秦岭山区,每年夏季都会有落单的羚牛下山。有学者解释,每年七八月为羚牛发情交配期,雄牛之间或雄牛与群体附近的“独牛”会发生激烈争斗,争夺配偶,失败者会离群出走,自谋生路。这些离群独牛性格暴躁,极易伤人。如果“狭路相逢”,一定要注意避让,不要贸然招惹它们。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