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里讲述了这样一个孩子:
14岁的泽清,来自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
书香门第,外公外婆都是大学教授,家境殷实,父母有着体面的工作,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将他和“问题少年”联系在一起:
沉迷网上军棋、过早辍学;
漠视母亲的关心,常常打骂母亲;
稍有不遂心意,就破坏性地发泄:砸东西、抓母亲头发、动手打人,甚至动刀子……
说起儿子的种种行为,泽清妈妈又寒心又无可奈何。
随着记者调查的脚步,真相逐渐明晰:
泽清的父母关系不和睦,彼此的交流少之又少,陪伴儿子的时间更是几乎为零;
即使在家中,面对儿子提出的合理需求,也常常无视或搪塞过去;
母亲的尖叫、父亲的暴力让他的安全感受到很大冲击。
一个好的家庭关系,不一定会养出完美孩子;但是,一个糟糕的家庭,一定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性格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我想说的是,厌学、叛逆、暴力、网瘾…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根源于他的家庭。
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只是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反射出这其中的纠结、冷漠与矛盾。
心理学上把“父、母、孩子”,这三者看成一个三角形。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
在家庭“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有人把它描述为“等边三角形”关系。
但当家庭关系出现矛盾冲突,受系统平衡动力的影响,“一条边”上的关系出问题,势必引起另外“两个边”的关系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两负一正”的关系,而不会是“两正一负”的关系。
譬如,妻子与丈夫闹翻了脸,儿子也会与父亲翻脸,这样才能维持母子之间的好的关系,对于或者儿子选择维持和父亲的关系而疏远自己的母亲。
又或者,一边的关系过于强势,势必会代替掉“第三者”。
早些时候,见过一个来访者,困在恋母情节中痛苦不堪。
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关系的缺失,让儿子既要充当“丈夫”,也要扮演好“儿子”的角色。脆弱的母亲把对丈夫的依赖全权转移到儿子身上,直到孩子青春期时还未和母亲分床睡觉,母亲毫无保留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竟成为一把利刃,一刀刀隔断孩子的自主和自由。
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孩子呢?是不是也一定会出现问题行为,心理不健康?
不是的。
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一段足够亲密、坚定的家庭作为有力支持,在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时,的确会比家庭结构完整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但实际上,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是,在夫妻双方敌视的氛围下,变得自卑、敏感、暴躁、焦虑…
即使在不完整的家庭,孩子能感受到三角关系中完整的教育、耐心和爱,同样可以弥补结构上的缺失。
人们常说“培养孩子”,这个说法我有些不赞同。
我们真正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出来一个成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成人教育,也就是成“人”的教育。
孩子不是永远长不大,无底线无原则的爱来自于父母的自私。
之所以这样做,有一些父母是出自于付出能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快乐。有一些父母不懂得怎么去爱,只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失,让自己感觉到自我成长;或者是为了弥补对孩子缺少的陪伴,缓解自己的焦虑。
父母经常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表示溺爱:
1) 总是给孩子提供物质或精神享受。
2) 过分地保护孩子。
3) 不为孩子设置明确的纪律和界限。
4) 为孩子做本来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
被溺爱的孩子有感受到更多的爱吗?
相反,他们陷入“耐受反应”,对爱的感知变得迟钝。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通常会缺乏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对人的尊重,具有较强的冲动和攻击性,而且常常伴有精神问题。
不要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溺爱,给孩子权力的同时给出责任,孩子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项调查显示:四成中学生有轻度心理问题,对孩子的伤害80%是来自于家庭而不是社会。
“糟糕”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个“糟糕”的家庭。
在与出现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时,也是鼓励以家庭治疗的形式解决问题,因为,出现问题的孩子身后,一定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出了差错。
不要事事指责孩子,坏小孩也是缺爱的小孩。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按照家长自以为是的方式去要求和管制,而是真正了解他的内心,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了解孩子天生的特质和心理发展规律,提供适合他特性的教育环境。
做一个会反思的家长比什么都重要。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心理学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