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说到山西出土文物,不能不提晋宝鸟尊;走访山西博物院,不能不看镇馆之宝鸟尊;山西接待远方来的尊贵宾客,最好的礼物莫如鸟尊复制品,且其个头越是大就越能反映客人身份的显赫。就连山西为何简称“晋”,也与鸟尊有关。2月25日,我们专门约请山西博物院讲解员王建强见面,听他揭秘鸟尊身世,并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近3000年前,鸟尊伫立在晋国庙堂之上,默默地注视着与周天子出自同一血缘的晋国国君进行宗庙祭祀。“礼成之,乐歌之”,歌颂先祖功绩,表达对高高在上的周天子的耿耿忠心。它讴歌了新兴的晋国充满生机、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也定格了晋国文明的源头。
鸟尊是青铜制品,像鸡又像鸟还很像凤凰,这是晋国的匠人们把所有鸟类的形象荟萃于一身的结果。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鸟与小鸟之间,四目互望,相依相偎,象征着刚被分封不久的晋侯和周王室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
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凤尾下有一象首,与鸟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为何鸟尊是象鼻鸟身呢?原来鸟是晋国的图腾崇拜,而象则体现了一种王权和力量,象征着晋国国君的尊贵,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于此尊。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凤鸟的双翅上卷,变形成象耳,尾部下弯,变形成象鼻,象眼象嘴俱在。
在鸟尊的表面,羽纹、云纹、雷纹、羽翎纹等各种花纹疏密有致。头部是细腻规矩的弦纹;脖颈处铸着由小到大的羽片纹;尾部则是由羽翎纹构成;鸟身和翅膀两侧有涡纹、勾云纹、卷云纹、立羽纹、云雷纹等等,繁而不乱,密而有序。整件器物将凤鸟与大象两种形象完美组合,构思巧妙,造型奇特,装饰精致,是晋国乃至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3000多年前,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经历了一场反周的叛乱。山西省南部地区古老的唐国也参与了反周的叛乱。叛乱很快被平息,为了加强周朝的统治,周成王把唐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留下了“桐叶封弟”的典故。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因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燮父成为第一位晋侯。
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两行共九字,其铭曰:“晋侯乍向大室宝尊彝”。铭文中“向”一字,做“享”解,意为“贡献”。大意为晋国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据《周礼》记载,周时人们崇尚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常见到尊彝祭祀器,各种动物造型的尊彝器物旨在让先人在冥界也可享用各种动物肉食。尊为盛酒、醴以献祭之器的统称,或曰小共名。尊“以小为贵”,“以下为贵”,“以素为贵”。基本形制是:口较大,容量多,足座实。尊器排序为:牺尊、象尊(鸟尊包括在内)、著尊、壶尊、大尊、山尊,由小而大。鸟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图腾,是连接人与天神的神物。晋侯鸟尊就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
细看鸟尊的尾部,象鼻子的地方却没有纹饰。原来,鸟尊在2000年出土的时候,是在一个盗洞的旁边,已经被炸成了一堆碎片。北京大学的专家们修复时,最为难的是鸟尊尾部大象鼻子缺失了的那一部分,大象的鼻子究竟应该朝内卷曲还是朝外翻出呢?很多人认为大象鼻子应该朝外,因为截至目前,出土发掘的所有完整的鸟型象鼻的器物,大象的鼻子都是朝外翻出的。但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大象的鼻子朝内更为美观协调,并且从动物学上来讲:鸟类在受寒时收尾,表示警惕恐惧;在进攻时外翻,表示张扬。晋侯燮父时晋国虽是百里小国,但他作为周成王的亲侄子,完全没有必要畏首畏尾。这件鸟尊积极昂扬的神态,本身就是晋国走向强盛的象征。
通过很多次研究商讨,最后修复专家们统一了思路,由于这只凤鸟的头部朝内,是翘首回望的姿态,所以就把凤鸟尾部大象的鼻子修复成向内卷曲,这样整个鸟尊方方正正,结构整齐。但是为了还原发掘时象鼻缺失的真实状况,因此没有在修补的象鼻部分再铸造纹饰。
(本文摘自《山西画报》,2019年3月。)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