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大江南北  >  大江南北
安徽巢湖紫微山
发布时间:2021-08-02     作者:方华   来源:《有趣的合肥地名》   分享到: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北郊,有山名紫微。山不高险,却与周围的马脊山、大尖山、万家山、凤凰山相连并被环抱,显得深幽隐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春秋时,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曾在此隐身修炼,后来道家弟子为纪念王子乔,便在山中盖了座道观,以天上星宿紫微来命名。后人又因道观之名而称此山为紫微山。

如今,紫微道观已不存,今人在其旧址上建起一座禅院,名报恩寺。晨钟暮鼓,梵音袅袅,也是一番庄严气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紫微山又名金庭山。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故宫珍本丛刊·安徽府州县志·巢县志》云:“去巢县北关金庭山之西,王乔尝居于此。”《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第十八·金庭山》云:“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紫微山也因此被称为“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十八福地”。因金庭山下有泉四季不绝,泉水在嶙峋的山石间曲折流淌,“金庭曲水”曾为古巢八大景之一。

紫微山是因两口天然溶洞闻名遐迩。一曰紫微洞,一曰王乔洞。如今,紫微洞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景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王乔洞石窟更是景区重要景点之一。

步入紫微山中,其景区大门有楹联,上联是“紫气腾盈纵横十里生秀色”,下联是“微风荡漾经纬万方蔚雅怀”,横批“紫微洞天”。

图片来源: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紫微洞又称双井洞,因洞有大小两个距洞底近30米的天然井状入口而得名。此洞总长3000多米,主洞达1500米,岔洞盘绕紫微山,纵横交错,至今无法探明。其洞体处于难得的两大板块交会点,构成多种差异性岩层,因而造就了千奇百怪的溶蚀形态,呈现出特点鲜明的地下河洞穴。紫微洞洞穴呈廊道状,以雄、奇、险、幽见长,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江北第一洞”。

紫微洞与一般溶洞不同,是由于常年受地下河的冲刷而形成的廊道式溶洞,水源可能是在洞形成时来自四面八方,既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

进入洞中,迂回盘亘,跌宕起伏,钟乳纷呈,石柱林立,怪石嶙峋,洞中匿洞,洞洞相通,洞下生河,洞上飞瀑,宏伟深邃,奥妙诡谲。

宋人朱翌《游紫微洞》诗曰:“堂堂胜境久潜幽,经始锄荒用我谋。日照洞门开户牖,霜飞暑路索衣裘。鞭笞鸾凤天将近,弹压山川酒不休。大费骚人题品力,薜萝俱挽入雕锼。”

旧时,人若入洞,须从山上两个井状洞口吊绳而下。为便于游人观光,现今已从西面的山坳处开凿了上下相距几百米的两个出入口。游人从山涧处亭阁遮蔽的入口进入天然溶洞的主洞,在曲折蜿蜒的洞中观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还需在洞中乘舟渡过一段地下河,才可拾级而上,从山腰处的出口处回到葱茏的山中。

王乔洞位于紫微洞南,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江淮之间唯一的石窟艺术宝库。

图片来源: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王乔洞乃天然石灰岩溶洞,呈半月形,两头有洞口相通,状若城门。全洞长57.6米,南洞口宽3.5米,北洞口宽5.5米,洞口3米到5米不等,南宽北窄,底部平坦,面积约200平方米。洞内两侧壁上,部分地段有人工修平的痕迹,石刻佛像就雕刻在这些经过修整的壁面上,王乔洞内的石刻佛像,多集中在洞口两端洞壁上,排列整齐,形态各异。

洞内两壁有隋唐浮雕佛像和动物500多尊,多集中在洞口附近。其中仅一座观音形态完整,其余则被凿去头部。清朝末年《巢县志》中就有记载:“独一尊完好,余皆无头。”由于石灰岩钟乳发育较快,所以这些石刻表面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石钟乳。

石壁上,还刻有石碑6块,最早的为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所刻,其次是明嘉靖和隆庆年间2块,清代3块,均属游记。在这6块碑刻中,有一块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学术界称此碑为“叠映碑”。“叠映碑”是指原本底层已有碑刻,后来又刻上新的内容,外层碑刻和底层碑刻叠合在一起,成为双重碑刻。仔细看,外层上有实心字,在底层还有一些空心字,这些空心字虽然有些模糊但字体飘逸流畅。

东岩壁上洞口,有明嘉靖年间所刻的“王乔洞”三个楷书大字。

相传春秋时代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姓姬,名晋,字子乔)因直谏被贬为庶人,曾栖身修道于此,后得道乘履化凫而飞,王乔洞因此得名。

王乔洞虽比不上中国四大石窟的雄伟壮观,但洞内石刻以小见大,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的袖珍版。

(本文选自合肥市社科普及丛书《有趣的合肥地名》)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