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大江南北  >  大江南北
重庆磁器口古镇
发布时间:2021-07-07     作者:唐红生   来源:中国旅游报   分享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山城重庆,依山傍水,山中有城,城在山中,就连桥和路也在山腰和楼间穿过。磁器口古镇同样藏在山水间,金碧山、马鞍山、凤凰山,三山遥望,双溪环抱,嘉陵江由北而奔,无怪乎古镇素有“小重庆”之美誉。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北宋,原名白岩镇,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避难时曾隐居于镇上的宝轮寺,故称龙隐镇。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清初瓷业鼎盛时,此处瓷器店铺达70余家,远销各地,成了瓷器的转运码头。后因“瓷”通“磁”,便叫磁器口。

由牌坊而入,走上一条石板路。入夏,渐渐走高的温度挡不住游人的步履,不宽的街道人头攒动。古建筑上挂满了红灯笼,摇曳多姿。店招多半是匾额,古色古香,一股厚重、粗犷的巴渝遗风扑面而来。两旁店铺挤挤挨挨,商品摆满了铺子,或古朴,或精巧。圆形的诚信招牌上,一面写着大大的“诚”字,一面写着诚信宣言,吆喝声不绝于耳,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显示重庆人的真诚和热情。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盛景,已化为如是繁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风味小吃五花八门,最熟悉的莫过于毛血旺、重庆火锅了。只见一家火锅店里,挂满了一排排尖辣椒,在骄阳的映照下愈加鲜红。老板说,店里的老火锅底料就是用这些辣椒、大红袍花椒、九叶青花椒,再加上白芷、白蔻等几十种天然香辛料熬制而成。试着尝了一点,满口麻辣鲜香,似乎能感受到重庆人那股热辣的劲头、刚烈的性情和火辣的热情。

“嚼着惊动十里人”的“陈麻花”,清末即在巴渝大地流传开来,现在更是声名远扬,到磁器口的人,都得排长长的队买上几袋。这麻花有好几种口味,香、酥、脆,名不虚传。

并不是所有店铺都这么热闹,像“老重庆画坊”虽身处闹市,却较为清静。走进画坊,一幅幅巴山蜀水画,或纯美质朴,或清新淡雅。画家用充满灵性的笔墨描绘磁器口的神韵,写意老重庆的风情,让人不经意间仿佛回到从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踏上一段石阶,站在高处回望,屋面的片片小青瓦上,竟有玫红色的三角梅绽放,有的伸向窗户,煞是鲜艳,连同门外的嘈杂声,丝毫没有影响屋内一位妙龄女子的注意力。那女子身穿青花瓷色汉服,盘着发髻,耳垂银环,仿佛从宋词中走来,正全神贯注地制作一枚银簪。那不紧不慢的样子,仿佛欲把所有心思与柔情都融进此物。古镇的日子,有时就是这么精致。

进入宝善宫,偌大的四合院里,大树的浓荫下放着几张桌子和藤椅,一看便知是品茗之所。远的不说,民国时期,镇上便有百十家茶馆,品茶听书,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闹中取静的院落,游人三三两两喝茶闲聊,独享清静。隐约能听到隔壁有演出的声音,幽默风趣的渝派川剧,那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的热闹劲儿,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变脸,仿佛就在眼前,宁静中也能感受到地道的重庆味。

巷子里的“翰林茶园”,一看名字便觉有来头。这里原是私塾,清末,在此就读的孙家子弟先后有三人高中举人,另有两名学子也中了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因此,这里被当地百姓称为“翰林院”,并有“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之说。院内幽静无比,青翠的藤蔓爬满了白墙,几朵小花点缀其间。有几间屋子,学子们正在素描、画像,浓郁的书香气一直延续至今。

向巷子深处走去,那里有原汁原味的市井气。依山就势的屋子,雕花窗格,巴渝风情的吊脚楼,节节台阶将其连起。爬满青苔的古树遒劲沧桑,有的歪斜在路旁,有的直指蓝天。老人聚在一起拉家常,小猫懒洋洋躺在一边,年轻的妈妈哼着小调哄婴儿睡觉……一切都充满烟火气。陈旧的木门、半掩的窗子、生锈的铁锁,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无限遐思。

磁器口古镇宛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现在看来,名字中的“磁”字很贴切。嘉陵江浩荡奔流,日夜吟唱着“千年磁器口,万载巴渝情”。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