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
孤独症
autism
全称: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
又称:自闭症;坎纳综合征(Kanner syndrome)
定义:起病于婴幼儿期(3岁前),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与重复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也可常见到一些其他非特异性的问题,如恐惧症、睡眠和进食紊乱、发怒和指向自己的攻击。
学科:精神医学_诊断分类_心理发育障碍
相关名词:婴儿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 非典型孤独症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延伸阅读】
近年来,孤独症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多数研究报道称,其患病率在1%之上,且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孤独症患病率日益增高的原因尚不清楚。除公众意识增强、诊断水平提高外,有学者认为环境因素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遗传度高达80%~90%。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均可能导致该疾病出现,目前已发现常染色体上10个以上与孤独症相关的基因,已确认15%患者存在基因突变,但是多数患者可能是多基因的异常所致。若孤独症患者的母亲再次怀孕,第二个子女的孤独症患病率为5%。另外,怀孕时父母双方或一方年龄较大,孕妇孕期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吸烟等,围生期出现产伤、宫内窒息等各种并发症,以及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肠道菌群、重金属、空气污染等因素,都对孤独症的发病有影响。
除了个别患儿有攻击性行为外,孤独症患者一般是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的,但由于疾病会伴随终身,且智力和工作能力受到限制,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照顾自己及家庭。研究还发现,无论脑功能、脑结构方面,相比健康儿童,孤独症患儿均存在异常。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正常(智商大于70)。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是孤独症的三大核心症状。其中,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它包括言语交流障碍和非言语交流障碍,这也是大多数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言语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言语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到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而且对言语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或者在3岁之前正常言语发育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语言倒退,甚至终身沉默不语。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治疗时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教育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干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干预原则主要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疑似孤独症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