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常常令家长们焦头烂额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厌学逃学、早恋、叛逆、考试焦虑、网瘾等各种行为问题层出不穷;还会出现情绪障碍问题,比如焦虑、抑郁。
如果家长不及时、合理的处理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孩子的身心将遭受损害,性格、行为出现扭曲,影响今后一生的发展和幸福。
但在儿童青少年咨询里边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情况是许多家长前来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希望咨询师可以“救救”他们的孩子。
——孩子大多是拒绝的态度,拒绝父母的请求甚至胁迫,拒绝配合心理咨询师的疏导。
为什么处在痛苦中的孩子总是拒绝帮助?孩子不愿意配合咨询有哪些原因,如何处理?
孩子拒绝做心理咨询,自身可能有三个原因。
1
逆反心理
“你想让我做什么,我偏不要”
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尤为常见,但这个情况之下的这种逆反其实并不是青少年的真实的意愿。
其实,孩子也有强烈的求助动机和意愿,也想从迷茫中走出,但是由于孩子想故意对抗家长,而表达成这样。父母让他来,他就说他不想来。
这就到了考验家长智慧的时候了,家长们可以多一些耐心,可以通过说服孩子——“去见一个可以帮助你的老师”"让咨询师姐姐陪你聊聊天,就当放松一下"
换一个表达方式而不是强硬的要求,可以缓解孩子的抵触情绪,增加孩子的好奇心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切不可强行将孩子骗至咨询室。
一般来说,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自己也陷在痛苦和迷茫之中,如果能帮助到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一定也不会排斥去做心理疏导这件事。
咨询时,家长们可以听取我们咨询顾问的建议,选择擅长此类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有能力的咨询师能够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找出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短板,寻找到沟通关键,让孩子彻彻底底的讲出心中所想,解决心理问题其实并不困难。
2
没有建立信任关系
“道理谁不会讲,一听我就心烦,根本没用”
有些儿童青少年觉得心理咨询就是讲些“父母不容易”,“好孩子要听话的”大道理;咨询师和父母都是大人,是站在一边的。
站在咨询师的角度来说,讲道理当然没有效果,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找到的大道理实在太多了。
而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并不是告诉你一些人生道理,也不是要教育你,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并通过咨询中与来访者建立的联盟中的支持性因素帮助来访者。
倾听、共情、疏导、陪伴正是我们的咨询理念。我们的心理咨询服务就是让咨询每个阶段都要体会安全感和舒适。让孩子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自我暴露,发现问题所在;在信任关系中获得支持,激发改变的欲望。
心理咨询师可以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伴侣,也可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3
病耻感
有的孩子会觉得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看心理医生,一些有很强的自尊心的孩子们往往会产生“病耻感”,听到要去看心理咨询师,就把自己纳入心理有毛病的 “耻辱”之中。
那其结果就是以拒绝咨询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实则不然,做心理咨询是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积极表现,也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来看心理咨询。家长们在纠正自己观念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与医院和学校的心理疏导不同,医院通常治疗的是一些精神疾病,主要靠药物控制;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也并不是专业领域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说的话大多数和家长差不多,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我们的心理咨询师都有国家认可的专业资质以及丰富的咨询经验,面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处理办法,能站在更客观、专业的角度为孩子心理疏导,矫正行为问题,能够更科学、高效的解决孩子内心的困惑,最终让孩子阳光快乐的成长起来。
如果孩子还是不放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咨询师会通过咨询伦理或者一些素养训练去保护他。并且我们的咨询师会在咨询前签署保密协议,绝不会在咨询室以外的时间谈论孩子的情况。
孩子排斥做咨询,父母可以先成长。
一个问题孩子常反映着一个不够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孩子健康成长中重要的一环。
也许我们重新评估一下的话,会发现——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而溺爱孩子;为了缓和亲子关系,用不停满足要求的手段来阻止孩子的无理取闹,由此陷入无底线、无边界的妥协;有的家长会在管教孩子时采用粗暴的方式,他们不在意能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在意的是能不能让孩子低头认错,服从自己。......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那么对于孩子而言,这将是一场灾祸。他们作为被动的一方,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长期的压抑,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崩溃,甚至,在遇到问题时,会一直感到自卑无助。
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尊重、但不轻信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描述,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如果劝说不动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家长们又想要改变亲子关系时,建议由照顾孩子的家长先进入咨询,用全新的自己面对孩子,一个成熟的家长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
亲子关系不是单方面的问题,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去做心理疏导。通过父母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实现更好的自己,进而获得心身健康的孩子和融洽和美的家庭关系。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