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地理纵横
中国沙尘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发布时间:2021-04-27     作者:邱玉珺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到:


image.png

2021年3月15日,北京遭遇沙尘暴天气。

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 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除蒙古国的沙源因素外,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五大沙尘暴中心:一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主要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二是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的阿拉善高原,包括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河西走廊;三是内蒙古中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包括毛乌素沙地和北部黄土高原;四是内蒙古东南部,包括后山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五是华北平原,范围可至北京以南。这些地区的地面物质在强劲偏北风作用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甚至长江流域。

科学研究证明,沙源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自然力起的作用是主要的。据对深海岩芯和冰盖沉积物的测定,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 就有沙尘暴出现,我国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5年。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消长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反之,在冷干气候时期,则沙尘暴发生频率高。我国从公元前205年以来有85%以上的沙尘暴都发生在3—5月,而且多出现于春季的午后。这是由于春季是全年中空气冷暖变化最剧烈的季节,午后到傍晚之前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更容易造成空气层结的不稳定。沙尘的肆虐,在于对流层低层存在着强烈的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和强对流。另外,春季北方地区气温陡然回升,大地解冻,同时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松软,不论是耕地还是荒漠草原,均无植被覆盖而裸露无遗,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

近些年来,“沙尘暴”一词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究其原因,一方面,气候本身在持续发生变化,起沙的动力条件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有效减少了沙尘源地面积。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如此,但出现极端沙尘暴天气的环境因素、天气因素依然存在,需要科学面对;并且,虽然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在抑制本地起沙和削弱低层外来送沙方面效果显著,但对过于强大的、送沙层次比较高的外来输送作用有限。治理沙尘暴需要人类团结协作,并持之以恒。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