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最青葱活力的年华,是孩子变化最明显,由少年到成人的过渡。也是最拧巴、迷茫、不妥协的时候。他们疑惑真实的自己是谁?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脱不开干系。而家长们常忽略了这些问题,下意识的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想法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以过来人自居,试图“矫正”孩子的生长路径。
什么是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
换一个通俗的说法,自我同一性就是,“我是谁?我怎么是现在的样子?我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是不是一个可爱的人?是不是受欢迎的?还是很渺小,很卑微的?如果外在人际关系给他的反馈是负面的,低价值的,那么他就会陷入同一性的混乱。
一档关于中学生的反传统演说节目《少年说》反映了许多当下普遍存在的青春期孩子与父母、同伴之间的关系状况。孩子们的正在探索,常常会被父母 “搅乱”。处处与他人被比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的负面情绪。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悦纳自我,影响也会波及到成年以后的生活。
▼“自我同一性”探索要经过漫长的试错。青少年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积极尝试着各种选择,常常不确定自己应如何作出选择,或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直到做出最终的决定。他们喜欢明星爱豆、注重自我形象、探索美,更喜欢和同龄人待在一起;有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但是他们的探索,却被家长当做所谓“逆反”。
大多数父母不太注意自己孩子的特殊需要和能力特点,他们的养育方式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独特的,不管孩子多大年龄,父母通常都会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伸,延续自己的生命、愿望和梦想。他们通常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是有权利做他们自己的,而且是必须要做自己的。
青春期的他们,在急剧变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尔蒙影响下,把自己的欲望、能力、梦想,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并在社会的各种挑战与义务中,验证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探索的第一步,就是和父母拉开心理距离。所以,家长们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需要提醒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适当隐退,努力去做一个思想开放、乐于倾听的人。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悦纳自己、探索自己。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