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唐墓壁画中的玉盘珍馐
发布时间:2021-01-13     作者:   来源: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10113092737.jpg

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中,一个侍女托着时令果盘。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国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地处关中渭水平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灿烂的美食文化。虽然时光流转,但从存留下来的唐墓壁画中可以看到大唐流行的美食,其中不乏今天美食的影子。

唐朝主食以稻米、麦面为主。一般来说,面食流行于北方,米则盛行于南方,至今未变。当时面食种类很多,命名与今天大不相同。如果你在唐长安城向店家要一份面条,估计店家会跟你大眼瞪小眼。当时究竟如何命名面食?事实上,那时“饼”是对面食的总称,而且大多以制作方式命名,如汤饼、蒸饼。汤饼是一种水煮食物,类似今天的水煮面食。《新唐书》记载,皇后在玄宗生日之时做“生日汤饼”进献。可见最晚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吃汤饼的习俗,与今天的长寿面有异曲同工之处。

微信图片_20210113092937.jpg

万泉县主薛氏墓壁画中,一个男侍端着馒头。(本组图片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

在万泉县主薛氏墓壁画《端馒头男侍图》中,男侍披发,身穿绿色圆领袍衫,双手端一平底圆形大盘,里面盛放着馒头,似乎正准备送与主人食用。在初唐、盛唐时期,类似壁画中的食品确实存在,唐人称之为蒸饼。蒸饼,汉代就已经出现,到唐代用作蒸制食物的统称。今天陕西人离不开的馒头,就是蒸饼的一种。唐代还常在馒头中加入佐料调味,《清异录》就记载了唐德宗喜爱吃“用消熊、栈鹿为内馅”的“出尖馒头”。

点心是唐代开始出现的名词,本义是指在正餐以前暂且充饥的食品,如烧饼、馄饨、水饺等,在一些场合不作正食的均可称为点心。“小食”是唐人对各类“小吃”的通称,指非正餐之食品。至宋以后,点心、小食基本混而不分。

唐代长安城内有各种美味小食,酥山就是甜品之一,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带入中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酥”的益处及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此可知“酥”与我们今日所吃的奶油、黄油大致相近,可视为同一类奶制品。至唐时,“酥”的吃法就已多种多样,除从西北少数民族那里流传拿酥来直接吃以外,还有以酥、椒添入茶中食用,如唐德宗就好这一口。唐代李泌在诗中曾戏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酥还可以加入糕饼中,做成可口的点心。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疗》中云:“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

image.png

章怀太子墓壁画中侍女托的“盆景”很可能是唐代冰激凌——酥山。

酥山,其实就是“酥”的变种,是用酥油类奶制品制作的带有欣赏、装饰性的降温食品,可视为唐代的冰激凌,其上还装饰时花。关于“酥山”,唐诗中出现过:“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子细看”以及“玉指剪裁罗胜,金盘点缀酥山,窥宋深心无限事,小眉弯”的描述。

唐章怀太子墓前甬道东壁的壁画《托盆景侍女图》上,第一位侍女双手端一方形盒子,其中放螺丝状物品,从壁画场景看,当为面点类食品。第二、三位侍女双手端圆形盘子或六曲形盘子,其中放置的物品形状看起来像是不同的植物。对此有专家认为是“盆景”,应是中国最早的盆景图像;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看似盆景的物品应是唐朝人爱吃的酥山。因为前面的侍女端的是面点,而且它们外形符合《苏合山赋》中描述的酥山:“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冱而体成。足同夫霜结露凝,不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萼于四明。”

唐代的果品丰富多样,仅唐诗中出现的水果就有30多种,如梅、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荔枝、樱桃、杨桃、葡萄、扁桃、西瓜、番石榴等。现在人所食用的大部分水果,其实唐人均已享用过了,在唐墓壁画中自然也出现过水果的踪影。

唐代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托果盘侍女图》中,侍女双手端五足圆盘,盘中放置两类水果,左边似为柿子,右边有学者认为是甜瓜或木瓜。两者似乎都有可能,因为柿子在秋季成熟,木瓜在我国也有着久远的历史,《诗经》就出现过有关木瓜的记载,也是在秋季成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认识唐墓壁画中的玉盘珍馐,也让后人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传承有序的饮食文化,更深刻地感受到唐人浓厚的生活情趣。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