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相传这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投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今天我们不谈鬼神,聊一聊死亡。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死亡话题是不能打破的禁忌,谈到死亡往往伴随着恐惧。不能轻易谈论,不能玩笑,甚至忌讳所有与此有关联的隐喻、符号等事情。可是,死亡也偏偏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终有离去的那一天。
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医学上一直把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但随着复苏技术的提高、器官移植的开展,对于死亡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目前医学上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主要看他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是否丧失,以及还能不能逆转。这样的死亡,被称为「脑死亡」。在脑死亡状态下,一个人不会有自主呼吸,不会有肌肉活动,不会有脑电波。说到这,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脑海里出现一帧帧医院急诊的画面:医院大门外哀鸣般的救护车,ICU亮着的指示灯,上下波动的心电图和躺在病床上和死神拉锯的患者…
濒临死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每个人死亡的时候感觉是一样吗?
科学家曾对这种“在生与死交界处的微妙感受信息”有过细致的研究,称之为「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我强烈的体验到了生的幸福与快乐。”她说,我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每当我回忆起当时的那种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我对此感到特别吃惊。在此之前,我总是理所应当的认为,人在面对死亡时感受到的应该是衰竭和恐惧。事实并非如此,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说,他们在死亡危急关头感觉特别平静和愉快。你看,死亡并非我们想象的这样可怕与沉重。
之前让朋友产生很多问号的“黑人抬棺舞” ,让一种独特的、与国人观念天差地别的葬礼文化进入大家的视野——在加纳,人们雇佣专业的抬棺队,用欢快的形式送别亲人。在用到“抬棺舞”这样的方式时,一位顾客表示:“他们带我所爱的人去安息之地,路上会有舞蹈,我想让我母亲去见上帝的路上有舞蹈。”加纳有着浓厚的“视死如生”的丧葬传统,死亡被看待为一种新生,葬礼也有着实现愿望、身份认知的含义。比方说,你生前想开飞机,就会把你的棺材做成飞机,如果你生前是个鞋匠,那你的棺材就是一只大皮鞋。
死亡值得庆贺吗?当然不是。但是“抬棺舞”这样不同的态度,使对死亡的恐惧和悲伤,变成了乐观的看法和方式。
“不知生,焉知死”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你欠了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家里的亲人去世,孩子会问;养的宠物猫狗死了,孩子也会问;甚至清明假期,祭拜祖先、参加葬礼,孩子都会问。尽管家长们避之不及,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死亡已然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们成年人常常有类似这样的回答:“别看,小孩子不要管那么多”;“他睡着了”;“他要去很远的地方了”…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成年人的搪塞回避,或不切实际的胡乱作答,只会加深孩子的不解及恐惧。特别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养育者)便是孩子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死’了,怎么办?无法想象。所以,当孩子在谈论死亡的时候,孩子谈论的很可能是,他们需要的爱还在不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还会醒来吗?爷爷要去哪里了?我的小鸭子怎么不会走了?爸爸,如果我(你)死了,怎么办?
作为父母,当孩子和你谈及生与死的话题的时候,你的态度比你谈话的内容更重要。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讳,很恐惧去谈及这个话题,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回应或引导孩子,孩子都会感受到成年人传递过来的焦虑与恐惧。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孩子经常问我关于死亡的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死去?会怎么样死去?每次我都告诉她:“会的,我们都会死去,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不过,我也不知道会具体在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死去。但我知道,无论我是活着还是死去,我们都爱你。”女儿常常会和我玩这个问答游戏,每次我这么回答她之后,她会用我告诉她的话来回应我:“没关系,如果你死了,我就让你在我心里活出来。”
死亡,必然会带来分离,必然带来丧失,带来悲伤、难过。我们不但要告知孩子这些,还要引导他们面对现实的丧失,面对分离的悲伤。告诉他们,死亡结束的是生命,而不是我们之间的爱。
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