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学术解析——总述
发布时间:2023-05-11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考古发掘首先面对的是地层,这在行内属于常识,无须解释。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地层一般分为耕土层和文化层,文化层之下是生土。几乎所有的文化层都被掩埋在地表土之下,文化年代越久,埋没得越深。如果人类在该地活动的时间持续很久,那么就可能跨越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时代的文化层,这种多样的文化层往是叠压的关系,也有上一层级下穿打破下一层级的情况发生,也就是后代的人从事建筑、窖藏等工程的时候正好下挖到前人的某个遗址上,从而形成混合状态。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里边有一个汉人的墓葬,如今被完整地展示在兵马俑坑里,就是最典型的打破关系。

通常情况下,文化层是以文化类型来区分。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文化层。我们说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是根据出土的器具、器型、色彩、图案、纹饰、材质等因素综合判定的结果。如果出土地的文化类型单一,判定就相对容易一些,否则,就复杂一些,姜寨遗址区的地理位置偏高,在平畴沃野的关中大地上这一类高阜往往被人轻视,上层即便受到过破坏,但并未遭到大规模毁坏。因此姜寨遗址区是国内罕见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史前文化遗址,地层较为清楚。以抢救性发掘的三次为例。第一次发掘,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仰韶文化层;第二、三次发掘,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龙山层,第三、四层皆为仰韶层。

姜寨第一期、第二期的出土文物本是一个族群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留,是属于一个文化体系的前后表现形态。因而,对于研究姜寨聚落的文化状态意义重大。至于姜寨第三期、四期、五期的文化遗留,其状态与性质比较明显,对应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和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类型,已经被学界公认成为研究确立史前人类演变进程的直接证据。其中的姜寨第一期,“其文化面貌与半坡遗址下层完全相同”,除了居址、窖穴、灶坑的形制特点以及墓葬制度基本相同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造技术水平也相当”,陶器的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或相同或相近,形状也大同小异,而且经过碳14测年,姜寨遗址与半坡遗址几乎同时,距今都在6100—5600年之间,因而,确定了姜寨第一期文化遗存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姜寨第二期明显晚于第一期,因为此后渭南史家发现的比较单纯的文化类型与姜寨第二期一致,所以巩启明先生以“史家类型”命名之,因而姜寨遗址被区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客省庄第二期类型,分别对应姜寨遗址的第一期至第五期文化层。姜寨第二期实则属于半坡类型的不同时期,如果称之为半坡早期类型的发展期可能更加恰当。正因如此,我们探究姜寨聚落文化,并不能完全将第一期、第二期的文化现象割裂开来。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