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汉代长安杂技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12     作者:耿占军 杨文秀   来源:摘自《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分享到:

杂技是表演艺术的一种,也是我国古代百戏的主要内容。它通常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爬竿、索、魔术、马戏、驯兽以及各种民间杂耍等。其特点是形体动作健美有力,手法灵巧迅速,表演难度很高,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萌芽形式,至汉代已初步形成,其后历经各代的不断丰富,至唐代更是辉煌一时。

汉代的百戏一般称为“角抵戏”,也称“大角抵”“角抵奇戏”,或简称“角抵”。其表演内容则以杂技为主。而“角抵”之名始见于秦。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按照文颖的解释:“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故曰角抵也。”由此看来,角抵是由古代的讲武之礼发展而来的,到战国时已经成为人们观乐的工具了,秦代更将其更名为“角抵”。而角抵表演最初的内容当与讲武或者说军队平时的训练有关,后因与乐舞和其他的技艺常在一起演出,所以就以此来统括其他的杂戏。汉代沿袭秦人的习惯称呼,遂将各项杂技乐统称“角抵”,表演时当然是有音乐伴奏的。

汉王朝建立之后,经过高、惠、文、景四代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年在位)时,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以此为基础,加之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汉代的杂技表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而都城长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更是代表了当时全国杂技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

当时,在长安城内,政府不仅常用杂技乐舞招待外国来客,“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而且还在皇家苑囿举行大型的杂技表演,让百姓们聚观: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元封六年(前105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元康二年(前64年),“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而对这种大型的杂技演出描述最为详细的当推张衡的《西京赋》:“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霹雳激而增响,磅磕象乎天威。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拿攫,猿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舍利颬颬,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从赋中的描写来看,属于杂技类的节目有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跳丸剑、走索、假面化妆戏、兴云起雨(雪)、转石、鱼龙曼延、水人弄蛇、易貌分形,吞刀吐火、画地成川以及戏车等十余项,场面甚是壮观。而在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中,与《西京赋》描写的百戏演出场面最为接近的,当数出土于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的百戏画像石。这个画像石中的内容丰富,表演的节目有飞剑跳丸、掷倒伎、戴竿、走索、马戏、戏龙、戏雀、戏豹、戏鱼、戏车、七盘舞、建鼓舞等,还有庞大的伴奏乐队,生动地体现了汉代气势雄浑、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时代精神。

与政府组织的场面壮观的大型杂技表演相比,民间的杂技演出规模当然要小得多,但也非常盛行。汉代桓宽在其《盐铁论·散不足》中就曾谈到:“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无用之器,玩好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而频现于各地的大量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中的百戏图像,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情况。

1618197224418138.jpeg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画像石乐舞百戏图(摹本)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结合出土的百戏画像石、画像砖,汉代长安的杂技节目大体可以划分为力技、手技、形体杂技、高空杂技、动物戏、魔术、假面化妆戏等七类。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