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一、案情描述
期中考试后的某天,我接到一位班主任的电话,语气中满是不安:我们班有男生自残!原来孩子周末在家与母亲复习功课的时候产生了口角,一激动就划了自己,被赶来的父亲阻止了。经过简单了解,我让这位班主任询问孩子愿不愿意到我这坐坐,过不了多久孩子来了。
二、咨询片段
“小L,今天老师找你过来,是想了解你最近在生活中是不是有困难?听你们班主任说,周末的时候你把自己划伤了。”
“没有,被爸爸阻止了。”
“那你能和老师具体讲一讲是怎么回事吗?”
“当时妈妈在给我讲题。她要我一题多解,一直唠叨没完,我一下很愤怒就把盛着牛奶的杯子摔了。妈妈看到我这样还继续在说,我就说你别烦了就把地上的碎片拿起来想割自己。这时爸爸进来了,让我把碎片放下。妈妈也不再说了。”
“能告诉老师当时拿起地上的碎片时在想些什么吗?”
“就是想死了算了,觉得活着很没有意思。”
“你刚刚说想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我也不知道,就有时候妈妈在教我题目我会很烦,还有就是和我说XXX比我好让我学习用功一点的时候。”
“那么小L,你现在还有想死的念头吗?”
“现在没有了,那天爸爸和我谈过。我也觉得当时自己太冲动了。”
“恩,爸爸当时一定很担心你,后来打电话给你们班主任了解情况。而且妈妈也是为了你的成绩一直陪着你学习。他们很爱你。”
“我知道,但是他们的方式让我很烦,弄得我很紧张。”
“恩,他们的方式你有点不认同,所以发生了矛盾后产生了过激行为。老师能够理解你,也愿意帮助你调整好情绪,可以吗?”
“好的,那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做?”
……
三、案例启示
这次案例是一起“危机干预”,因为它符合危机事件的几个特点:有过激行为(自伤倾向);有求死念头(来访者自述);需要一定专业帮助来摆脱困境(有转变意识但缺少转变办法)。我在听到学生表述当时的情景和表达自身内心感受时,运用倾听和共情技术,使得学生信任我,愿意接受我的建议。
通过这一案例,我的感受是:遇到突发事件,应该对各方面的信息有一个总体了解。其次,不应在心理咨询时将已知的信息过度代入,避免产生“先入为主”,使得咨询出现不必要的中断或者阻抗。在平时的咨询中,我需要做到多听多观察,以中立和平等的原则接待每一个来访学生,处理每一例心理咨询。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